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

心王与心所

1、五遍行、五别境

张慧:所谓佛教徒,藏文的意思是“向内者”,其意义是指向自己的内心去修证的有情。这也是所有的佛教经典的根本所在。

晓鸣:像我们现在在这里听闻讲说佛法,无论你我,表面上看起来,我们都很精进地在学佛。但是所学的有没有真正朝向于法呢?这一切都要视“是否朝向我们的内心”而定。我们的学习有没有朝向内心,是否改变了内心,当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时候,才能算是佛法。

张慧:当你从心往外看,看到自己的身体。再往外看,是情器世间(情,有生命的有情。器,没有生命的物质。),物质、房子、种种的受用等等。虽然这些外在的事物是存在的,但它们不会跟我们一起走。会跟我们一切走的,就只有我们的心而已。他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所以,通过改变我们的心,我们就能成就坚固的快乐。

晓鸣:今天,我们就要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把握我们的心。这个角度就是“心王”与“心所”。心王就象国王,它是心的主人。而心所就象围绕在国王身边的群臣,人多势众,自然对心王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一个人的想法和行为最终会是怎样的,必须来自心王的决定。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是否被改变了,心王仅仅是受到影响是不够的,一定要彻底回心转意改变了才行。

张慧:其实,这个国王的比喻与心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些不同的。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王。而只要我们仔细留意自己的心,就会发现,我们的念头,象大海如虚空,无量无边。所以,我们心识中的心王也是无量无边的。每一个独立的念头,都可以算是一个心王。所以,五蕴中的“识蕴”即是心王。而一切的心所,则摄于受蕴、想蕴和行蕴中。

晓鸣:我们的“识”主要可以分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大类。所以,无量无边的心王,也可以分成这六大类。

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大乘五蕴论》中对于受、想、行蕴的介绍是这样的:

受蕴,对于苦、乐、不苦不乐的领纳。

想蕴,对于境取种种的相。

行蕴:则是一种行动或加行,更通俗地讲,就是做一件事。

此三者,包含了所有的五十一个心所。

张慧:这五十一个心所可以分成六大类,分别是:1五遍行2五别境3十一善心所4六根本烦恼5二十随烦恼6四不定。

不过认识这些心所,对于我们修行会有什么帮助呢?

晓鸣:通过对十一个善心所的认识,我们就能辨认出哪些心所是可以帮助我们的,使我们的心变成善心。通过对于六根本烦恼以及二十随烦恼心所的认识,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辨认出那些让我们的心趋向恶,使我们痛苦地流转生死的心所。之后,就可以脚踏实地地进行消除烦恼心所,增长善心所的修持。

张慧:可是您现在提到的仅仅是所有心所中的一部分,剩下的心所又有什么作用呢?

晓鸣:您别着急,容我把话讲完。在我们开始对治消除那些不良的心所的时候,如果不能对所有的“心所”有整体的把握,就很有可能把不需要消除的给消除了。比如,在烦恼心所中,有一个“贪心所”。而在五别境心所中有一个“欲求”心所。事实上,五别境中的“欲求”是要保留的,而烦恼中的“贪”是要去除的。所以,我们有必要知道,哪些心所,无论好坏他始终是存在的,这就是“五遍行”和“五别境”。

至于这个“四不定”,我们只要望文生义就可以了。他本身无所谓好坏,跟着好的所做的就成了善的,跟着恶的就去造恶业了。所以,对于这样的中间力量,我们一定要把他们转变成好的心所。

张慧:您这么一解释,我就明白多了。唉!难怪我们的心整天跟着烦恼走,都是这些心所害的。

晓鸣:此话怎讲?

张慧:您看这“五遍行”和“五别境”,只要心王出现,他们就会同时出现,无论好坏他们是无时无刻寸步不离。所以就不算在内。这善的心所,就象是国中的忠良之臣,一共才十一个。而烦恼和随烦恼,他们是什么?他们可以乱臣贼子啊!竟然有二十六个之多。再加上那四个摇摆不定的。国王整天和他们一起来决定国家大事,不作出昏庸的决定才怪呢!唉!真是命苦啊!

晓鸣:您的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不过这只是我们心识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固定不可变的。要知道作为国王的您,是唯一拥有生杀大权的,是要器重“善心所”还是“烦恼心所”,对哪个授以大权委以重任,最后的决定权都在您的手中。所以,不要在这里感叹命苦,而应该赶紧拿出王者的风范和气度,重整山河才对。

张慧:那您就赶紧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些“臣子”的具体情况吧。

晓鸣:好的。我们先来看五遍行。顾名思义,这是始终和心王在一起的五个老臣。他们分别是:作意、触、受、想、思。

作意,就是让心启动,去工作。

触,是指我们的根、境、识三者接触,发挥作用。

受,是指苦、乐、舍(不苦不乐)的感受。

想,根据对境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行相进行的判断。

思,就是造业。

我们来结合自身看看他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当我们的心启动之后,就会去接触外境,每天碰到各种各样色声香味触法,当根、境、识接触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这些感受是挡不住的,所以感受后面的“想”就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能被“受”拉着走。

张慧:那是自然,如果没有智慧,只会跟着无明跑的话,不就成了胡思乱想。

晓鸣:话是不错,可是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的受是有漏的受,他会助长无明烦恼一直不断地生起。所以在受之后,内心会有一种判断,以确定它是不是我要的,这种判断就是想。当确定它是我所需要的,就会有一种“它是好的”的印象。如果判断后,认为它不是自己需要的,就会给它贴上“这是不好的”标签。对于不好不坏的,就不会有特别的想法。然后,我们就会根据这些判断,不停的想下去,这样一想再想,新的无明的想法就一直不停地出现。行为也随之而来,就去造业了。我们也因此永远地处于轮回之中。

对我们凡夫而言,如何才能有智慧地想,这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

张慧:与“五遍行”一起被统称为“大地十法”的另五个心所就是“五别境”。这里的“大地”指的是“心地”,也就是说“五遍行”和“五别境”他们是我们的心拥有的东西,无论心到哪里,都会带着他们。

“五别境”分别为:欲、胜解、念、定、慧。因为在面对境的时候,这五个心所中的每一个,都会去抓取对境上个别不同的东西,所以被称为“五别境”。

晓鸣:先来看“欲心所”,他所抓取的是对境上“可爱的”这部分,他紧紧地抓住好的这一块,并希望能够获得。如果结合过去、现在、未来,从时间上来分类的话,可分为:对于过去的美好事物,想要再遇到;对于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事物,不愿分离;对于未来能够得到的美好事物,生起追求的心。

正是“欲心所”能够发动我们去努力追求以获得所求的作用,使它未来会成为“精进”的所依,帮助我们顺利地走上成佛的路。

张慧:“胜解心所”所抓取的是“决定事”。对于自己所认定的事,内心非常肯定。无论别人怎么做,都无法令你改变主意,放弃此事。这就是胜解的作用。

“念心所”则抓取“串习的事”令心不忘。这里的“不忘”是指令心不散乱,一直粘在自己所缘的境上,并把所缘境记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修习“禅定”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巨大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无始以来我们所串习的事是什么?是烦恼。所以对我们而言,朝向烦恼的念,这将是力量最强大的念,他们随时都与我们同在,阻碍我们顺利成佛。 ,

晓鸣:“定心所”能够令心安住在对境上。这个“定”与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摩地”有很大的差别。“三摩地”是一种通过打坐禅修增强定力后,才慢慢生起的定。而定心所,完全不必打坐禅修,它是任何一个有情都会有的,甚至连蚂蚁都有的心所。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一听到这个“定心所”是与生俱来的,就认为可以不必修定了。《广论》中提到:“奢摩他”是很珍贵很高的东西。在生起奢摩他之前,先要生起无过三摩地,再依此三摩地修九住心,最后才证得奢摩他。因此,我们就要善用这人人都有的定心所,通过正确的修持,慢慢让它增长,转成三摩地,最后成就奢摩他。

“慧心所”能够对境进行分析,在慧心所不断地分析之下,就能一一去除疑惑,令心越来越清楚,所以我们说它是“择法为性”。至此,“五别境”心所全部介绍完毕。

张慧:这“五遍行”与“五别境”就像是国中的三代元老,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到未来,一直跟随在心王身边寸步不离。他们共同面对境,相互影响。心王对境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其他的心所则从各自的角度去把握境,有的在想“这个境让我很快乐”,有的则做出判断“这个境是好的”,有的在境上寻找“可爱的”部分,有的则让心安住在境上。通过您刚才详细地介绍,作为国君的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是谁在为我出主意,他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他对于整体的事情可以发挥多少作用。这样一来,对于成为一个明君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1:什么是心王?什么是心所?

问题2:心王可以分成哪六类?

问题3:心所可以分为哪六类?他们的多少是固定不变的吗?

问题4:什么是“五遍行”?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问题5:什么是“五别境”?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