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心?面对这颗瞬息万变的心,看着心里一个接一个的念头生起消失,再生起再消失。就像看大海一样,浩瀚无垠,生生不息。
你会发现,对于自己的心,我们是那么陌生,虽然生生世世,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都从来没有与他分离过。可是,真的不知道这样的念头到底有多少,他们是如何生起的,为什么突然又都不见了。
我们有没有将菩提心王逐出宫殿,却让烦恼稳坐国王的宝座?
我们有没有对烦恼束手无策,却对善心赶尽杀绝?
千万别急着否定,好好想一想。
正是因为我们对于心的无知,才会这样一错再错,如今依然流浪生死。
《做心的主人》是转经轮文化交流中心继《认识三宝系列讲座》后奉献给大家的第二部作品。我们将在佛法的带领下向着内心深处前进。随着课程的展开,原先混沌一片的念头渐渐将变得清晰分明。心的自性如明镜一般显现。让您真正成为心的主人。
一、介绍心类学
1
晓鸣:所有的佛法都可以含摄在皈依与发心之中。通过《认识三宝系列讲座》我们对皈依有了深刻地认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重点来研究“发心”。
张慧:最好的发心就是菩提心,它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佛性吗?
晓鸣:不是。
张慧:佛性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心吗?
晓鸣:是的。
张慧:那为什么菩提心不是我们本来具有的心?
晓鸣:因为它不是佛性。
张慧:那么复杂啊!在修行的过程中,哪些心是我们原本就具有的呢?哪些心是需要努力培养的?又有哪些心是需要彻底去除的呢?
晓鸣:这些都是好问题。你是只希望知道答案呢,还是真的希望了解自己的心。如果是后者的话,就必须多学习经部和唯识的著作,因为他们对于心法的解释最为详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佛法的宗义一共分为四部,简称为四宗,分别是:经部、具舍、唯识、中观)。
张慧:我们不是常说,中观的见解是最好的吗?为什么还要去学经部和唯识的见解?
晓鸣: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还没有过关,中观小姐。
张慧:此话怎讲?
晓鸣:千万不可以自诩为中观者,而不去学习他宗的内容。世间法也好,出世间法也好,只要是正确的,全部要拿起来。你看中观的佛护月称论师,他们只是对于下部宗的错误观点进行破除,对于其中的正确部分,不但不会摒弃,而且完全接受。像狮子贤菩萨,圣解脱军等的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们引用经部的世亲菩萨和唯识的无著菩萨的观点。我们要学习的是成佛的方法。所以即便是以通达中观宗为目标,当想要去了解我们的“心”的时候,还是要去学习经部和唯识的论著。
张慧:原来如此,要不是您的提醒,差点就耽误了学佛大事。不过,我还有个小小的疑问,经部和唯识对于心的解释与中观的解释完全一样吗?
晓鸣:不一样。
张慧:既然不一样,我们一开始就学中观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要绕个大圈子?
晓鸣:因为没有下部宗的基础,是无法理解中观思想的。四部宗义代表的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过程。称他为下部宗,就说明他在见解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下比上劣,上比下优。但这并不是说经部宗、唯识宗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智慧在渐趋成熟的不同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这些不同的看法。而经部宗的看法,与我们头脑中的看法最接近。
张慧:您这样讲太抽象了,能不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呢?
晓鸣:说我们的想法与经部宗差不多,完全是一种抬举自己的说法。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根本比不上经部宗。比如说,经部宗对于无常法的认识是很正确的,面对无常的有为法,知道这是无常。而我们大多数的时候,却将无常看成是常。
张慧:不说不觉得,您这一说,还真让我们觉得惭愧。
晓鸣:哎,桌上的电脑怎么不见了。是不是被人拿走了?
张慧:电脑没拿下来,在楼上呢!我又不是瞎子,有人来会看不到?
晓鸣:(笑了)要的就是您这句话!“我又不是瞎子”这句话说明什么?
张慧:说明我可以亲眼看到,千真万确!
晓鸣:这就是经部宗的看法。我们相信通过眼、耳、鼻、舌、身,直接可以获得的量。把它定义为现量。我们会觉得这种通过直接感受而获得的量,是正确无误的,毫无错乱的量。经部宗就把这样的法,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一切的有为法都成了胜义谛。
张慧:这样的说法,倒也合情合理。而就中观应成的标准而言,无错乱的现量是很少很少的。找来找去,最后只找到一个,就是空性。除了空性,其它都是错乱心所看到的境。因此,就以中观而言,只有空性才是胜义谛。
晓鸣:经部宗的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把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与我们意识中以概念形式存在的事物的印象进行了清晰的区分。比如说,我手中的这支笔,与您现在脑子里出现的笔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为什么呢?我手里的笔可以用来写字,有真实的功能。而您头脑中的笔,却完全没有笔的功能,不能用来写字。
张慧:不能写就不能写,这又有什么关系,很重要吗?
晓鸣:如果不能区分真实的事物和他在我们意识中的印象的话,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比如,我们在心里认为一个人很坏,就会紧紧抓住他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对他耿耿于怀。而事实上,这个印象并不是那个人。正是因为我们的心对于这个印象的认识非常非常错乱,才会把它当成事实。这样就成了我们痛苦的源头。
能够帮助我们辨认出痛苦的来源,你说重要不重要?
张慧:当然重要!看来,对于这些基础的知识一定要好好学学。刚才我那么自大,真是对不起,还要请您原谅。请您说说,我们想要了解自己的“心”该从哪里入手呢?
晓鸣:很随喜您这样谦虚好学的态度。经部与唯识对于“心”的解释,乃是众所公认的。主要的依据是世亲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论著。世亲菩萨的《五蕴差别论》(中译《大乘五蕴论》与《百法明门论》)无著菩萨的《对法集论》,以及我们一般所说的《上阿毗达摩》都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
张慧:那么多啊!有没有一本可以涵盖所有这些内容的著作呢?
晓鸣:有的。这门专门研究我们内心的学科被称为“心类学”。而统摄以上所提到的论著的课本就是《理路幻钥》。如果将以上这些论典譬喻为大宅院,那么进入这个宅院的钥匙就是《理路幻钥》。这把幻化的钥匙很神奇,无论多么复杂难解的锁,他都可以打得开,因此佛法的大宅院中哪里都进得去。所以,学好这门基础课,就能让我们轻松地一窥佛法的奥秘。亲爱的朋友们,快来一起拥有这把神奇的钥匙吧!
问题1:佛门中常说的四宗是哪四宗?为什么有这样的分类?
问题2:经部与中观对于胜义谛的安立有何不同?
问题3:经部宗辨认出我们痛苦的来源是什么?
问题4:心类学的理论依据来自哪里?
2
晓鸣:首先我们从定义入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心”的定义为:明而了别。
什么是“明”呢?我来为大家打个比方,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现出种种的像。靓丽的来照,就会出现靓丽,丑陋的来照,就会出现丑陋。在光明中,展现光明,在黑暗中,显出黑暗。而这些丑陋和黑暗并不是镜子本身。镜子本身只是显现出所映照的外境而已。它本身是非常清净的,我们把它称为“明”。
张慧:难怪以前有位禅师把心比作“明镜台”,不过在他的理解中,这面镜子是很容易惹上尘埃的,所以一定要时时勤拂拭。
晓鸣:是的,只要我们稍微留意一下我们的心,就会发现,他常常被烦恼所覆盖,好像真的是很脏的样子。而事实上,这只是暂时的情况。心的本性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还是那个“明”。即便有时我们很执著,完全被无明控制的时候,也只是黑暗出现在心中而已,并不是心的本性变成了黑暗无明。心的本性还是极为清净的。
张慧:佛经中一直把烦恼称为客尘原来强调的就是心的这个“明”啊!那么这个“了别”又该如何来理解呢?
晓鸣:这个“了别”是说,我们的心不仅干净,而且还能够了解区分自己所面对的境。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也正是因为我们心“明而了别”的自性。
张慧:您能讲得更具体一些吗?
晓鸣:通过《认识三宝系列讲座》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佛?佛,真的要指出来的话,是色身,还是法身?应该是法身。因为佛的色身并不固定,完全是根据众生的根基而显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真正的佛,以法身为主,但色身也同时存在。佛的法身又可以分为自性法身与慧法身。而我们心的“明而了别”的体性,就是将来成就慧法身的因。成就自性法身的因,则是心上面的空性。
张慧:这样说来,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连成就法身的因我们都已经具备了,还不去成佛,反而去轮回的话,真的是太冤枉了!不过,这心上的空性为什么是自性法身的因呢?
晓鸣:这心上的空性,它是心本来就有的东西,是一种自性。随着我们不断的改变,一直到成佛,他始终存在。当成佛的时候,我们就把它称为“自性法身”。同样的道理,每个众生心中所有的这种“明而了别”的体性,其智慧会不断增长广大,无有限量。当这种体性不断增长达到佛的“一切遍智”的境界的时候,即名为“慧法身”。所以,想要成佛的话,一定要回归到心的本性上,跟着本性走,而千万不要被烦恼蒙蔽了双眼,拥有一颗“明而了别”的心,却看不到出离轮回的路,就太可惜了。
问题1:心类学对于心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请分别解释“明”“了别”。
问题3:“明而了别”的体性与我们成就法身有什么关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